湖北省黄冈中学
认识黄高
学校简介 您的位置:首页 > 认识黄高 > 学校简介
二、启黄中学时期(1912-1926)
2006-11-07 00:00:00 返回列表

  武昌起义爆发,黄州府中学堂与省内各府学堂一样,无形中停办,民国元年改办第三区启黄中学。

  民国建立后,废除府、州建制,乃就旧有之十府一州领域划为十一学区,黄州府为第三学区。当时,"各区中学率用原府有书院旧名,如武昌府中改为勺庭中学,汉阳府中改为晴川中学,安陆府中改为兰台中学,德安府中改为汉东中学,惟黄州府中,不用河东书院旧名,改称启黄中学,是特例耳。"(夏元漂《最近湖北教育一览》)

  启黄中学,校址设在武昌胭脂山朱家巷。

  武昌朱家巷校址是前黄州府师范学堂所购置。宣统三年,夏寿康被委任为黄州府师范学堂监督,当即如集黄州八县旅省绅商,会议办学方法。当由湖北咨议局议长浠水汤化龙提议:黄州作属,滨江者五县,轮般到省其他便,其不滨江者三县,到府到省路费相差无几,宜在省垣购买校址,于聘请名师,采办教材,收集图书,购借标本,均称便利,并可以开通风气,一正乡村士人塞野之习俗。当时到会绅商一致赞成。于是在当年二月购买废抚标营房屋基地一所,计价纹银1200两,由师范学堂及八县绅商分摊。后因武昌起义,黄州府师范学堂停办。元年,湖北教育司规定,就黄州八属划为第三区,办理区立中学,并委陈鸿冀为校长。陈校长遂查照原案,将第三区启黄中学办在武昌朱家巷。

  启黄中学的学生全部招收原黄州府属八县子弟,学制为四年,春季始业,每两年招收一班,约50余人,常年维持在校学生两班。共计招收六班学生,分别是:民要元年第一班;为原府中未毕业的学生;民国二年第二班,民国四年第三班;民国六年第四班(50人);民国八年第五班(58人);民国十年第六班(58人)。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址、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书、专工、乐歌、体操共十五门。学校管理很严格。招收的新生名册,招生考试的成绩及新生小学毕业文凭,均须报教育厅审核备案。平时每个学生的学年成绩,以及每年的休学、复学、转学、插班生的名册,都要报教育厅备案。毕业考试由教育厅派人监考,考试成绩必须报教育部核准,有一门不及格,就不能毕业,须待下一班毕业考试时参加补考,及格了才能毕业。

  民国十二年(1923)由省政府增加对各区中学补助费,遂冠以省立名义,改启黄中学为湖北省立第六中学。学制改为三年,每年招一班,人数不等,共招了三班,即十二年第七班57人;十三年第八班(人数不详);十四年第九班,78人,十五年又招第九班插生10人,共88人。

  民国十五年(1926)秋,北伐军攻克武汉,湖北省教育厅将省立各学校同时改组。命省立六中迁回黄州办理,武昌朱家巷校舍改办省立第三小学,原六中学生归并省立一中上课。至此结束了黄州府(区)级中学侨居武昌十五年的历史。

  启黄中学和朱家巷时期的六中历任校长是:

  陈鸿翼(达九)(民国元年--三年)

  汤丙南(民国十年--十一年)

  帅培寅(畏齐)(民国四年--九年)

  蔡光青(谦存)(民国十二年--十三年)

  王柏霖(民国九年--十年)

  钟图南(鹏程)(民国十四年--十五年)

  启黄中学经费主要依靠原黄州府属八县的五嫠学捐,八县绅学界为监督校款、辅助校务,民国十三年曾组织校董事会,每县三名董事,共24人,董必武同志是董事之一。 启黄中学的教师都是聘请学有专长的人担任,后来以武昌高师、外国语专门学校毕业者居多。董必武同志1920年创办武汉中学后,也在启黄中学兼课,利用教授国文课的便利,宣传革命思想,并在学生中发展党员。

  这一时期学生中比较著名的有宛希俨 、梅龚彬、陈学谓、董毓华、黄焯、胡风等。

  宛希俨,梅龚彬都是黄梅人,1917年入启黄中学第四班学习。他们在校组织"人社",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及进步书刊,研究中国革命问题。1921年毕业后,宛希俨考入南京东南大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全作时,任国民党江办少委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长,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调任中共武汉地委宣传部长,协助董必武办《楚光日报》、《民国日报》,任主编。后任江西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参与南昌起义准备事宜。1928年兼任赣南特委书记,领导大余、于都、信丰、万安等地农民暴动,被捕牺牲。梅龚彬考入上海东亚同人书院,1924年任上海学生联合会副会长,1933年参与组建福建人民下放。后利用在中国公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授之便,团结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鼎、蔡廷楷等上层爱国民主人士。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民革中央秘书长。

  陈学渭,黄冈人,也是第四期学生,在校期间加入恽代英的"互助社",又与林育南等在汉黄冈籍学生在武昌抱冰堂成立"黄社"。1919年参加武汉地区的"五四运动",是学生运动的骨士成员。毕业后参加革命活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书为掩护,在黄冈建立中共特别支部,发展党员,担任地方委员会书记。领导黄冈农民运动,秋收暴动期间参加了黄冈"回龙山暴动"、"扬鹰岭暴动",因不同意左倾盲动主义作法,被盲动主义者杀害,年仅29岁。

  董毓华,字宝存,蕲春人。1924年入省立六中第八班读书。关心国事,思想活跃,积极从事学生运动,"五州"惨案时,他组织沪案后援会,发动同学游行示威。1926年经董必武介绍加入共产党。北伐军进军武汉,他奉命回乡从事农运,建立农民武装。193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1935年任该校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北平学联负责人之一,与姚依林、蒋南翔等组织领导"12・9"运动。1936年任全国学联主席。平津沦陷后坚持华北敌后武装斗争,发动冀东22县大暴动,任华北抗日联军司令员,1939年病逝于涞水。

  胡风,原名张光人,蕲春人,1921年考入启黄中学。在校期间,接触到全国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被新文学强烈地吸引,开始试写新诗。1923年,与同乡挚友陈方,方瀚(何定华)等组织"新苏春学会",出版《新苏春》,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同年,改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五州”运动中,他是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后入北平预科,又改读清华大学英语系,不久即退学,回苏春参加革命运动。1929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左翼文化运动。1933年回国,任"左联"宣传部长、常务书记,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主编《海燕》,与鲁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抗战期间,创办《七月》《希望》等大型文艺刊物,出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团结大批文学青年,形成著名的"七月诗派",成为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新文学理论家,被誉为"中国的别林斯基"。

  陈方是蕲春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后留学苏联。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7年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关押杀害。何定华后来参加大革命,1929年赴日留学,与胡风一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湖北省委秘书长,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黄焯,字耀先,蕲春人。1921人入启黄中学第六班学习。1924年考入武昌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南京大学任教。教学之余,在叔父黄侃指导下研究语言文字学。后为武汉大学教授传统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经黄译文汇校》、《毛诗郑笺平议》、《苏春黄氏文存》等。

  民国十八年(1929)原黄州府八县代表帅培寅等呈文湖北省政府,认为朱家巷启黄校舍校址是黄州八县公有财产,属区有性质,非省有性质,请求发还。省政府议决同意发还。但教育厅借口三小校舍无法解决,一直拖延不退。直到二十三年后才退还。黄州八县旅汉绅商利用这些校舍创办私立启黄中学,校长方达智。1938年日寇进攻武汉,私立启黄中学适至团风。

湖北省黄冈中学主办 黄冈中学电教处承办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路1号
电话:0713-8838888
鄂ICP备2022019592-1 鄂公网安备 42110202000017号
湖北省黄冈中学主办 黄冈中学电教处承办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路1号
电话:0713-8838888
鄂ICP备2022019592-1 鄂公网安备 4211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