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我校在中心广场举行升旗仪式,高一(9)班熊之远同学,以“珍爱和平 热爱祖国”为题发言,引导同学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红烛般的炽热之心钢铁般的坚定之行践行爱国精神。
本次升旗仪式由高一(9)班张诗甜主持。
张诗甜:爱好羽毛球、游泳、尤克里里、工笔国画、阅读等,曾获得湖北省CSP-J组一等奖。
珍爱和平 热爱祖国
高一(9)班 熊之远
熊之远,男,高一(9)班学生,喜欢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热爱文学与自然,课余时间比较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一(9)班的熊之远,很荣幸能站在这里演讲。
伴随着灼人的烈日和悠长的蝉鸣,高一的同学们经历了军训的厉火淬炼。一周时间里,我们和亲切的教官们从相识到相知,一同度过了艰苦却又欢乐的时光。每一缕浸润绿叶的阳光,都在诉说盛夏的热烈;每一滴打湿衣襟的汗水,都见证着少年的成长。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成长的足迹;我们共度的每一缕时光,都印刻青春的印记。军训强健了我们的体魄,更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我们的步伐不再稚嫩,我们的眼神不再迷茫,自此正式开启崭新的高中生活。
今天,站在这里,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不禁思索,军训的意义或许更为深远。大家应该清楚,在万里之外的加沙地带,那里的人民正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和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别说接受良好教育,为给家人换一袋果腹的面粉,都要冒着被枪杀的风险徒步数公里。同处一个世界,为何差距如此之大?我想,是强大的祖国,为我们挡住了枪林弹雨,守住了和平安宁。
可中国的和平并非从来如此。185年前,英军的炮声击碎了广州城的宁静;125年前,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了紫禁城的苍凉。当时,愚昧与昏聩如阴霾笼罩神州,偌大的国家仿佛濒临绝境,前路黯淡无光。
但希望终会降临。毕竟沉默中会爆发呐喊,毕竟黑夜里会透出光亮。106年前的5月4日,北京街头热血青年振臂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声音唤起了沉睡的国民;88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畔英勇战士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用身躯保卫身后的北平;79年前的4月26日,昆明李公朴追悼会上,一位义愤填膺的男人向敌人怒吼“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声音仍在人们的耳畔回响……岁月流逝,他们的身影依旧清晰,心中那团爱国的火焰,自华夏诞生便从未熄灭。
是的,我们明白,我们都明白,只要心中有这团爱国之火,无论是内部动乱还是外族侵略,无论是国民愚昧还是敌人凶残,神州大地都不会沦陷,中华民族都不会屈服。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爱国愈发意义非凡、不可或缺。我们不能只把爱国挂在嘴边,更要以红烛般的炽热之心、钢铁般的坚定之行践行它。
军训也让我们懂得,珍爱和平、守卫祖国,既要有思想觉悟,更要有实际行动。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美好的事物,需要用力量去争取和守护。就像,仅靠顾维均的口才,拿不回青岛;只凭程心的“仁义道德”,人类躲不过被打击的命运。你看那雪域高原上,战士们裹着厚厚的棉衣,把哨所当成家;荒漠戈壁里,他们顶着风沙巡逻,脚印印在无人问津的土地上;汪洋大海中,他们乘着军舰,把身影融进深蓝——他们用青春换来了我们的安稳,用坚守诠释了“守护”的意义。身为中学生,我们或许无法像戍边战士那样守护祖国安宁,但能在日常中践行爱国情怀:升国旗时,把腰杆挺直,让目光跟着国旗往上走,那一刻的庄重,就是爱国;思政课上,把老师讲的历史记在心里,把英雄的故事刻进脑海,那份认真,就是爱国;哪怕是路过烈士纪念碑时,放慢脚步,心里道一声“谢谢”,那份敬畏,也是爱国……这些小事看起来不起眼,却能让爱国的种子,在我们心里慢慢发芽。
同学们,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年份,我们更要思考“珍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深意。记得参观731部队罪证展时,大家都痛斥日本的反人类罪行,但痛斥之后,我们要做的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是珍惜当下和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同学们,我们脚下是万里国土,前方是星辰大海。吾辈当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人类和平紧密相连,让“珍爱和平,热爱祖国”成为人生最亮丽的底色。唯有将个人的坐标融入时代的经纬,生命才不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烟花,而会成为亘古灿烂的明星。
同学们,让我们对着国旗,对着这片我们热爱的土地,一起立下誓言:以青春之名,护我山河;以赤子之心,守此和平!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供稿 | 高一(9)班 熊之远
指导老师 | 徐 欢 / 韩志涛
审核 | 王建文 / 张 旭
终审 | 秦 鹏
编辑 | 王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