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各地中小学在“双减”背景下,不断推进科学教育改革,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模式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黄冈范式”的创新做法与实践智慧。
黄冈中学:“课程魔方”转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活力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性工作,是有效提升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科学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落实落地,我校在省、市教科院的引领下一直把科学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未来人才。
一、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科学教育保障
为加强科学教育,黄冈中学制定了《黄冈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工作的意见》《黄冈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技术课程教学的意见》《黄冈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黄冈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黄冈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黄冈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为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我校还积极利用校外科技资源,与武汉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设特色课程——《大生命健康专题》、《人工智能导引》。与华中科技大学开设《科技导论》。三门课程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每周派老师亲往黄冈中学授课,共同探索大中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科学教育的学段壁垒,以此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与创新能力,为培养未来科学领域的栋梁之材奠定坚实基础。
武汉大学—黄冈中学《大生命健康专题》
武汉大学—黄冈中学《人工智能导引》
华中科技大学—黄冈中学《科技导论》
二、创新课程设置,夯实科学素养根基
黄冈中学始终坚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学校通过科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科研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一明确的目标导向,为学校的科学教育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学校在课程建设和开发中,坚持与时俱进,吸纳最新发展成果,让课程成为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从2015年开始,我校立足个性化育人目标,创新性地推出了50多门选修课,建设了一批学科教室,积极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多元体系,激发科学探索热情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课程体系,做好科学教育载体,黄冈中学在课程设置多元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等环节上下功夫,构建和完善了多元课程体系,这些成为了我校下好科学教育的“先手棋”。全校目前开设了100多门课程,300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60多个社团,形成具有多元性、选择性、灵活性、适应性、人本性和整体性等特征的发展模式。信息技术基础、智能机器人操作、移动应用设计、3D建模与打印、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等,为学生插上了科学的翅膀。黄冈中学每一名学生手中都有一张个性化课表,学校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课程选择自由。每个学生两年内可以上12门选修课,整个年级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以每学期36课(每周2节)时,尝试不同的学习内容,发展自己兴趣和特长。学生根据手中的课程表,结合自己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同一课程,可选择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的学习班,这些课程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我校,科学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早已不是单纯的学科,而是激发学生们探索欲望、点燃梦想的引路石。
科技课程:《通讯与信息化》
科技课程:《3D设计与打印》
科技课程:《火箭与卫星》
除了科技课程,黄冈中学还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科学课程,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教学之中。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断推动科学教育向纵深发展。多元的科学课程,如同一个个点燃激情的火种,引领学生们在科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探索未知的世界。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黄冈中学坚持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不断优化教案、学案,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指导。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还进一步创造条件丰富内容,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坚持以“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的模式开展实践活动。在“请进来”方面,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技节、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常态性开展“黄高讲坛”活动,邀请科学家到学校开展科学技术讲座。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宋保亮科学讲座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勇慧科学讲座
2024年在“走出去”方面,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到湖北省科技馆参观、到武汉大学深入实验室体验。同时加强科学教师培养,强化实验教学能力,增强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加强实验员配备。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
黄冈中学学生在武汉大学参与科学课程
我校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也非常注重科学方法的传授。我们不仅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我校还十分注重丰富科学教育形式,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在每年的4月底5月初,组织科技节活动。旨在强化科技教学,激发科技兴趣,提高科技素养,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打造特色鲜明、品质一流的科技高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科研项目,2024年3月29日至30日,我校学生参加了湖北省第3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场展示活动,共有3件作品(7人)入围此次终评。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黄冈中学第38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队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注重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学教师队伍。通过一系列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让老师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科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五、优化教学环境,助力科学教育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多元课程实施,黄冈中学建设了一批专用教室,为每位学生打造了一张个性化课表。在黄冈中学凝晖楼建了40多间选修课专用教室,如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智能家居与智慧农业、智能机器人、汽车技术、火箭与卫星、通讯与信息化、数学建模、烹饪、模拟联合国、话剧、戏曲、乐团、陶艺、动漫、书法、中国画、造型基础、艺术设计与广告制作等。整个学校目前建设有科学教室14间、实验室18间、奥赛教室14间,科学类课程(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专任教师和专职科技辅导员数103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科学教育环境。
科技课程:《物联网与人工智能》
科技课程:《智能机器人》
科技课程:《智能家居与智慧农场》
黄冈中学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为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黄冈市教育局
编辑 | 王 惠
审核 | 王建文 / 程凯华
终审| 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