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
文明校园
校史校训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文明校园 > 校史校训
三、文化革命时期(1966-1976)
2018-03-03 00:00:00 返回列表
    "文化大革命"十年,黄冈中学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停止招生达三年之久。

  1966年6月,黄冈地委"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黄冈中学,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接管学校一切工作,原党政组织瘫痪,学校停课。工作组、校文革根据全国形势领导学校运动,组织"红卫兵",选派代表赴京参加毛主席接见等等。不久,工作团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撤出学校,"文革"被称为"伪文革",校内成立了几十个群众组织,如教职工的"韶山兵团""东风兵团""古田兵团"等等,学生中则有"扬子江风暴兵团"、"提着脑袋干革命战斗队"等等。学生纷纷外出大串连。"一月风暴"后,一派组织抢公章"夺权",但并不能统辖所有群众组织,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各派各行其是,互相攻击,但攻击矛头相同的一点就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因此,支部书记首当其冲。有专长的行政领导和教师就是"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或揪斗游街,或打入牛棚,或下园种菜。"红卫兵"还借"破四旧"之风,抄家劫舍,很多教师多年积累的图书资料被当成"毒草"烧毁、变卖、令人痛心疾首。他们还走向社会,捣毁古物,焚烧古籍,造成惨重损失。

  1967年,"7・20"事件后,"百万雄师"一派无形解散,"造反派"控制学校。1967年10月,以造反派学生为主体的黄冈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在革委会领导的斗批改中,采取过火斗争,无情打击,"武斗"成风。学校原领导和教师不少人挨了打。化学权威、享誉当年的全省红旗教师王骥同志,不堪忍受挂牌游街之凌辱,1968年5月24日被迫害致死。

  到1968年,由于社会上的造反派分裂对立,黄州发生大规模武斗,每次都有本校学生参加。武斗逐步升级,由棍棒长矛发展到真枪实弹。到8月份,几个月中发生了近十次大型武斗,打死十多人,受伤者更多。死者多为工人、菜农。造反派学生还在宿舍里设置刑堂,毒打对立派的"俘虏",群众称之为"白公馆"。

  武头号给学校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一次武斗,保管室全部实物被洗劫一空;物理实验室的电器元件,几乎被抢光;四万多册图书所剩无几;门窗破碎,满目疮痍,校无宁日。

  1968年10月,黄冈地区第一支"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黄冈中学,收缴武器,解散武斗组织,制止武斗,并把各组织头头集中办学习班,结束了武斗混乱局面,稳定了当时的局势。

  接着改组原来以学生为主体的"革委会",成立新的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工宣队长兼革委会主任,方道南、周维新、程展云等任副主任。接着复课闹革命,主要是把流散在社会上的学生召回学校,作出适当的毕业安排。12月25日,欢送66、67、68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

  工宣队对知识分子扫行极"左"政策,把领导和教师一批批下放到路口和农场劳动改造。清理阶级队伍时,捕风捉影,无限上纲,形成一种高压气氛,致使原外语教研组长李清教师于1970年3月被迫害致死,语文教师刘白燕被错捕判刑,粉碎四人帮后才得到平反昭雪。

  1970年3月,方道南任革委会主任。

  1971年6月,开始整党建党。8月,方道南任党支部书记。1972年,方道南调任地区教育局长,1973年韩益增调任党支部书记。

  整党建党后,学校工作由党支部主持,工宣队退居次要地位。人数逐渐减少,直到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2月24日,才完全撤离学校。

  1969年春,按就近入学的原则招收黄州镇及附近农村1966年以来的小学毕业生入学。编成三个年级,1970年再招一个年级,共四个年级。学制改成初中高中各两年。

  复课之初,教学以政治为中心,没有教材,文科主要是读报纸语录。1970年始有省编试用教材。学校工作以"五・七指示"为纲。学工学农的时间长达三分之一。1971年学校工作要点提出要"坚持以学为主的原则,保证上文化课的时间",并未很好落实。

  1972年,周总理提出批极"左"。教育战线召开了关于如何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的会议。田忠杰同志带人赴武汉参观。回来介绍了兄弟学校抓教学的经验。教师都很兴奋,有的提出要狠抓"三基本"。可时隔不久,"四人帮"诬蔑抓质量是复辟回潮,大张挞伐。接着又是"白卷英雄"、"小学生日记"、"马振扶事件",教师们欲干不能,欲罢不忍,无可奈何。197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为革命学文化,黄冈中学又兴旺过一阵,很快又被"反击左倾翻案风"摧残了。

  这时期教学工作中费力最多的是开门办学活动。整天考虑怎样走出去,走到哪里去,至于有无必要,是不容考虑的。学生曾四次步行去贾庙,多次到江陵大队、鄂城旭光公社等地开门办学。至于到附近工厂农村劳动更不计其数。以至有的社队将学生当劳力,一遇农忙即向学校要人。因此,学校教学长期陷入混乱状态,贻误了一代青年。

  "文革"期间贯彻"五七指示",学工学农需要基地,客观上推动了学校工厂、农场的建设。黄冈中学校办工厂的发展走过曲折的道路。1961年硫酸厂下马后,为配合教学,理化组还办过小型"桌面工厂",化学组还在"桌面工厂"生产过化肥。1971年为学工需要,先后办过"920"厂、"化织厂"(俗称"猎毛拉丝厂")、"电机修理厂"、"机械修理厂"等,都因技术、原料、货源、效益种种问题而停办。1973年创办精密铸造厂,张庭良任厂长,带领全体办厂教职工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因陋就简,白手起家,使工厂逐步发展壮大,收入由初期的7000多元增加1978年的64000余元。

  校办农场的创办也经过很多曲折。1960年在江家湾开荒20余亩,后被生产队收走。1961年在新河边开荒,不能保收,后亦放弃。1963年围垦南湖,因距离远,有血吸虫而放弃。1965年,与黄州几个学校联合围垦窝湖,建成校办农场。原来只能种一季小麦,旱涝都不能保收。1970年经过艰苦的增修围堤的劳动,始种水稻。1971年总收水稻87000斤。后来经过挑塘垫基,陆续建起410平方米住宅和教室,可容两个班学生在农场住宿,半天劳动,半天上课。

湖北省黄冈中学主办 黄冈中学电教处承办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路1号
电话:0713-8838888
鄂ICP备2022019592-1 鄂公网安备 42110202000017号
湖北省黄冈中学主办 黄冈中学电教处承办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路1号
电话:0713-8838888
鄂ICP备2022019592-1 鄂公网安备 42110202000017号